聯絡我們
《全球塑膠公約》2024年底擬定
時間倒數,就在今年,聯合國環境大會花了兩年時間著手制定、首部具法律效力的《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就要出爐。面對這場即將引爆的產業變革,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
企業請注意,減塑、比減碳更加急迫!2024年兩大指標性事件,直指減塑議題刻不容緩,在時間和達標壓力上,甚至得比減碳早十年。
2024年的422世界地球日,便以「地球與塑膠」為主題,設定2040年減塑60%的減量目標;年底,被譽為繼《巴黎協定》後最重要的國際環境公約—《全球塑膠公約》也將出爐,這是全球第一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同樣以2040年為目標年。
(延伸閱讀:2024世界地球日為何重新聚焦「減塑」?《全球塑膠公約》正從倡議、決議走向法規,重點行動一次看!)
減塑行動已是進行式,但急迫性兩年來急遽升溫
2022年2月,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公布了《全球塑膠展望:到2060年的政策情境》(Global Plastics Outlook:Policy Scenarios to 2060),結果讓各界警鈴大響:估計全球塑膠垃圾將在40年內暴增近2倍,從2019年的3.53億噸,翻倍到2060年的10億噸,而且,廢棄塑膠只有一成被回收。
當年3月,聯合國環境大會隨即著手制定首部俱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預計兩年內完成五輪談判。
轉眼來到2024年,這一份影響全球產業的關鍵公約即將出爐,台灣企業該如何因應?天下永續會諮詢各界專家,整理出以下三大重點:
重點一:拆解「零草案」內涵,洞悉未來規範4脈絡
2023年9月,聯合國環境大會已經公布了《全球塑膠公約》的「零草案」,可預見未來影響層面廣泛。
長年關注此議題的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總經理室經理許祥瑞表示,公約規範大致從三個層級推進:「國家層級」制定塑膠減量計畫、「企業層級」針對整個塑膠生命週期訂定管制目標、「消費者」則須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
進一步拆解細項,企業可從中洞悉未來公約的規範脈絡,並及早做好預備。
首先,是整體塑膠生命週期的污染減量。「該草案涵蓋塑膠產業價值鏈從初級塑膠聚合物到廢棄物管理所有階段的建議條款,」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首席技術顧問兼塑膠產品全球負責人Sulan Chen在去年第三輪談判結束後指出。
接著,該草案也以促進綠色設計為目標,減少塑膠使用、並改善回收;第三則是「生產者責任」的延伸,「零草案包括建立和營運 EPR (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規定,提高可回收性和回收率,且加強生產商和進口商對塑膠和塑膠產品整個生命週期,包含國際供應鏈安全和無害環境管理的責任,」Sulan Chen解釋。
最後是「公正轉型」。草案特別強調,各單位要努力促使受影響的族群獲得公平、公正和包容性的轉型,尤其是婦女、兒少等弱勢群體。
重點二:公約尚未出爐,全球品牌大廠、先進國家紛紛出招
此刻,距年底公布公約尚餘9個月,但不少歐洲國家和領導品牌都經出招,位居全球供應鏈核心的台灣廠商,更得提早應變。
未來,企業出口不只得考量碳費、碳稅,可能還要考量各國的「塑膠稅」。2022年4月,英國便率先課徵,每噸塑膠包裝課200英鎊;2023年1月,西班牙也跟上,針對不可重複使用塑膠容器,課徵每噸450歐元的附加稅。
事實上,早在2018年,艾倫・麥克阿瑟基金 (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就發起了以六大願景為目標的《全球新塑膠經濟承諾》,至今共有超過250家企業響應簽署承諾、且採取行動。
不僅如此,全球最具影響力品牌—蘋果(Apple)喊出的「2025零塑膠包裝」目標,執行進度也大幅超前,該公司2023年公布的環境報告顯示,旗下產品包裝材料僅4%為塑膠,且積極採用再生塑料。
另一家消費龍頭可口可樂,也宣布2030年達成至少25%包裝可重複使用;聯合利華更打算在2025年之前,做到100%塑料包材可回收或可分解,同時減半原生塑膠用量。
重點三:台灣《資促法》將上路!提前因應全球塑膠公約
回頭看國內,台灣的相關政策也展開備戰架式。
2022年底,環境部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轉型「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行動計畫》,當時就制定了中長期目標:如2030年減少一半塑膠包裝用量、回收八成塑膠包裝與容器、非食品接觸容器平均添加三成再生料等。
「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中長期目標:塑膠
-
最重要的面向:透過重新設計、創新和全新的物流模式,以淘汰有問題或不必要的塑膠包裝。
-
包裝、容器回收:2030 年達到回收率 80%,包含推動北中南產業塑膠再生中心、導入智慧化分選技術、穩定 SRF 品質與使用管道。
-
塑膠包裝添加再生料:2030 年達到非食品接觸容器平均添加30%,包含開發回收創新循環關鍵技術、持續擴大市場需求等措施。
-
可燃廢棄物燃料化,供大型工業鍋爐及燃燒設備使用,包含固體再生燃料(SRF)產品驗證、研擬使用SRF 產生再生能源之獎勵措施等。
資料來源:《臺灣2050淨零轉型「資源循環零廢棄」關鍵戰略行動計畫(核定版)》
目標不能空喊,政府接著要拿出胡蘿蔔與棍子,輔導產業向前走,近期即將公告的《資源環境促進法》(簡稱資促法)草案,即為一例。
資源循環署署長賴瑩瑩指出,《資促法》將在源頭管理章節有重大著墨,四大重點包括:綠色設計、源頭減量、循環使用及資訊揭露。其中,資訊揭露規範令人驚艷,將參考歐盟準備推出的「產品數位護照」,揭露產品的使用材料、生產流程等資訊,之後也可能納入再生塑料使用比例和相關規範。「首先會從電動車用電池開始,再逐步擴大試辦產業,」她透露。
法規要求是棍子,當然也要有「胡蘿蔔」配合。例如,2022年環境部公告的「非填充食品之塑膠再生商品推動作業要點」,便鼓勵企業使用再生料,提供綠色費率優惠。
賴瑩瑩說明,雖然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可是,一旦《全球塑膠公約》公布,政府也會依循公約精神制定新對應的國家計劃,屆時影響層面和推動速度都會加速。
近年在民間努力倡議減塑意識的綠色和平專案主任張凱婷也同意,減塑的關鍵須從源頭著手,「尤其一次性包裝的減量,大企業應該要主動有所作為,政府也要提出產業轉型的誘因及措施,幫助中小企業。」
即將問世的《全球塑膠公約》,不僅身負加速全球減塑的環境目標,也會刺激產業轉型和循環經濟的革命腳步,台灣企業準備好了嗎?
因應《全球塑膠公約》的強大影響力,「天下永續會」將於2024年3月21日率領企業會員,前進台中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進行深度交流,尋求塑膠相關產業的創新與轉型機會,創造下一波產業變革的永續競爭力。